发布日期:2024-12-21 21:51 点击次数:162
二战爆发初期,德意志第三帝国的钢铁洪流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西欧,欧陆强国法兰西在仅仅抵抗了两个星期后,便宣布投降。此后,德国将战线越拉越大,开始进攻占据广袤土地的苏联,此举为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敲响了第一声丧钟。那么,如果希特勒在消灭法国后,停止战争,是否能够长时间保有已经占有的成果?
希特勒之所以要大肆扩张,除了满足他所谓称霸世界的野心之外,更重要的是他的第三帝国只能靠这种模式来维持。众所周知,希特勒最初担任魏玛共和国总理,是通过正当程序选举产生,他对于德国的民众是有所承诺的。希特勒自称能够带领德国走出经济危机,并且声称苏联的意识形态与自己水火不容,必须要消灭之。不仅对于选民,希特勒在担任总理之时,得到了德国几乎所有垄断资本家的支持,这些人构成了希特勒稳固的统治基础。出于对自己统治的巩固,希特勒必须要保证德国国内经济的稳定。
展开剩余56%希特勒从不认为美国罗斯福式的改革适用于德国,他走上了另一条“德国复兴之路”,即以战养战的方法。通过无限制的对外扩张,刺激军事订单数量的增加,以拉动军工产业的增长,从而创造工作岗位,同时保证煤钢垄断企业主的经济利益;同时,将占领地区的资源和工业设备掠夺至德国,来促进德国的工业生产,获得廉价的原材料。这种模式之下,战争不能停止,一旦停止则整个经济链条便断裂,德国的经济状况便会退回战前水平,继而引发民众的不满,失去垄断资本家的支持。
经济原因之外,当时的国际形势也不允许希特勒停止战争的脚步。对法作战之时,希特勒已经和英国撕破了脸皮,英国主战派丘吉尔的掌权,对希特勒而言更是一个威胁。一旦他停止进攻,转而巩固已有成果,则同时也给了英国以喘息的机会;另外,美国当时虽然声称中立,但基于其在欧洲的利益和意识形态考虑——美国不允许欧洲出现一个强大的统一政治提,而且还是法西斯主义控制下的,一直在对英国进行援助。因而,停战的代价便是在未来百分之百地遭到英国的主动出击。
苏联也不是吃素的。斯大林对于希特勒的野心早有察觉,意识形态上的水火不容更是令苏德之间矛盾重重,可以说,苏德之间必有一战,无论是谁先出击。希特勒停下脚步,则斯大林便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第三个五年计划,加强苏联工业化的水平,等到时机成熟之时,苏联便会主动进攻。
基于自身的安全考虑,希特勒在拿下法国之后,也必须继续进攻。
因此,拿下法国之后,希特勒如果停下脚步,无疑会让自己死无葬身之地,又何谈保住自己的已有战果。
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
发布于:天津市上一篇:没有了